9 月 17 日至 21 日,美国海军在佛罗里达沿海进行了一系列高调的“三叉戟 Ⅱ D5LE”导弹试射,接连发射了四枚。然而,就在这次密集试射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,国防部长皮特·赫格塞思又仓促下令,要求全球范围内的美军将领齐聚弗吉尼亚,召开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。
这种异乎寻常的部署和紧凑的日程安排,自然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。尽管五角大楼一再强调此次导弹试射“不针对任何特定国际目标”,并且对会议的具体内容守口如瓶,但这两件事前后脚地发生,很难不让人将“展示核威慑实力”与“集中点名并约束将领”联系起来。人们不禁要问,这究竟是一次常规的战备演练,还是美国对华政策即将迎来重大转向的信号?
疑点一:高层将领云集,是“表忠心”还是“立军规”?
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,此次被召回的将领涵盖了一星及以上的高级军官,以及一批关键岗位的参谋人员,总数多达数百人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会议地点被设在匡提科海军陆战队大学,并且要求与会者必须亲自到场。
《华盛顿邮报》以及美军内部媒体均对此事表示“极不寻常”。如此大规模的将领召集,不仅耗资巨大,更有可能导致部分作战岗位出现短时间的人员空缺。因此,国会与军队内部都出现了对“此举是否值得冒险”以及“为何如此不透明”的质疑声音。
展开剩余83%更为敏感的是,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计划临时出席会议,并声称此行是为了向将领们“表达尊重与爱戴”。这一动态无疑加剧了外界的担忧,有人担心这会被包装成一场“政治秀”,甚至演变成公开的“忠诚度审查”,意在筛选出“自己人”。
前美军欧洲司令本·霍奇斯则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,将此次紧急召集与 1935 年德军要求士兵宣誓“个人效忠”的事件相提并论。然而,赫格塞思的回应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“这个故事很酷”,既未正面澄清,反而被解读为带有蔑视意味的政治表态,这使得外界对此次会议“测验忠诚度”的怀疑愈发强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赫格塞思上任以来,一直在军队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包括部队整编、官员撤换,并频繁强调“战士精神”。此前,已有媒体报道称他有意压缩将官编制,并清理一部分高层人员,在此背景下,军队的文化与政策走向本就处于风口浪尖。此次如此大规模的会议,加上总统的站台,甚至可能进行的录像传播,使得这场会议很难不被视为一场精心策划的“政治戏剧”。
对于中国而言,此番动作的疑点至关重要,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美国文官阶层对军队的掌控方向。如果此次会议旨在统一对外口径、明确战略立场,那么未来美军对外释放的安全信号将更加集中,减少杂音,政策执行也可能更为统一且具备更强的冲击力。反之,如果此次事件加剧了军政之间的猜忌,导致信任危机,那么美军在应对外部危机时,其反应机制可能会变得迟缓。无论哪种情况,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。
疑点二:核试射与将领召集并举,是“战略收缩”还是“低成本围堵”?
美国海军方面声称,此次“三叉戟”导弹试射属于年度例行计划,算上此次,该系统已成功试射 197 次,并特别强调“此次试射并非为了回应任何现实中的事件”。然而,恰逢数百名高级将领“全员线下开会”之际进行试射,在外交和安全领域,这难免引发联想。一方面,美国高调展示其“海基核力量的可靠性、隐蔽性和机动性”,另一方面,军政团队又在忙于鼓吹“战士精神、军纪与执行力”。这两件事的结合,或许是在传递一个信号——美国可能不再在前沿地区进行常态化驻军,转而将远程打击能力与核、常规威慑力进行整合,以求更大的威力。
当前,市场和媒体普遍猜测美军可能正在进行“战略收缩”。鉴于美国当前面临多线压力,可能希望将资源重新集中于本土和西半球。在亚太地区,其策略或许会从“在此堆积兵力”转变为“拥有随时抵达此地的能力”,并以核潜艇、远程打击以及分散部署作为“低成本的防护栏”。这并非意味着美军要撤退,反而可能使其行动更加灵活和难以预测,简单来说就是“减少驻军,增加打击,快速联合”。
此外,特朗普政府一直强调“经济优先”和“科技竞争”,在这种背景下,军事上的硬实力,或许更多地被用作“撑场面、压价”的筹码,以便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优势。
对中国而言,这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。机遇在于,如果美军减少在周边地区的舰机巡逻和长期驻军,那么该海域和空域的“摩擦次数”可能会有所减少,周边安全形势也更容易得到管控。然而,限制也显而易见——核潜艇和远程精确打击所代表的“远程打击能力”并未减弱,其威慑范围依然能够覆盖西太平洋的关键区域。一旦局势发生突变,美军“有能力即等于能抵达”,短期内仍可能形成巨大压力。
说白了,就是“噪音减少了,但动静未必小”。
疑点三:核部署与军队集权,这套组合拳针对谁?
从技术层面来看,“三叉戟 Ⅱ D5LE”导弹的寿命延长,意味着其海基核力量能够稳定服役至 2040 年代。核潜艇的隐蔽性强、打击范围广,既是战略博弈中的“稳定器”,也是谈判桌上的“硬后盾”。此次试射过程中,至少有一枚导弹在波多黎各附近可见,这表明美国早已规划好试验时间和区域安全,旨在传递“能力一直存在、随时可用”的信号,以此来安抚盟友,同时也让潜在对手掂量“惹事的成本”。
从政治层面来看,赫格塞思召集将领们进行多轮短暂会议,其核心议题包括“军人应具备的标准”、“巩固军事工业基础”以及“威慑战略的制定”等。若将这一切解读为“重塑军队组织力”——压缩层级、重申军纪、统一口径——那么“展示核力量”与“整肃军队”便构成了一套“施压-回应”的组合拳:对外,利用远程打击与核常规融合威慑来“定规矩”;对内,则通过调整人事、改造文化来确保“执行不偏离”。
特朗普总统的出席,不仅提升了会议的政治分量,也将“军队形象”与他个人的治军理念和国内议程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。
然而,必须明确的是,美国军人宣誓效忠的是宪法,而非某一个人,这是军政关系的底线。霍奇斯以“1935 年德军”类比,引发了学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。尽管赫格塞思以一句“酷故事”搪塞过去,但并未真正打消人们对“制造个人忠诚”的担忧。
对中国而言,如果美军内部陷入这种“内耗”,可能会削弱其长期协调盟友、进行跨部门决策的稳定性。但反过来,如果军队真的被“快速统一思想”,那么美军对中国的威慑和政策执行反而会变得更加干脆。这两种可能性,中国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。
如何解读与应对?
短期来看,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条线索:首先,9 月 30 日会议结束后,是否会发布正式的会议要点,以及是否会公布机构调整和人事任命;其次,除了核力量,美军的远程常规打击训练是否会增加,例如是否会试射中远程导弹、进行远海无人装备演练;第三,美国的盟友是否会表现出更强的配合意愿,特别是美澳英、美日之间,技术和情报的交流是否会更加紧密。
如果这三条线索均出现积极动向,那么基本可以断定美军正在推行“减少驻军、强化打击、快速解决”的能力布局;若仅仅停留在消息层面而无实际行动,则可能仅是一场政治秀与军纪整顿的混合体。
对中国而言,更为重要的是保持自身的战略节奏。一方面,要提升我方战备情况的透明度,在与外界沟通危机时提供更可预期的信号,减少误判的可能性。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夯实和灵活化我方的“反介入/区域拒止”(A2/AD)体系,构建多层次的防御网络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节点。
同时,还需将注意力集中于技术和产业链的“抗风险能力”建设。如果美军的战略转向“以较低成本制造对抗”,那么经贸和科技手段将与军事威慑深度绑定。届时,稳固供应链、拓展合作伙伴,或许比在前线比拼舰机“谁停留的时间更长”更为关键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这究竟是“秀肌肉”还是“换打法”?从目前所见的情况来看,连续四枚“三叉戟”导弹的试射,以及八百多名高级将领的集中召集,至少说明了两件事——其核与常规威慑能力是可靠的,同时军队的组织力也在进行重塑。
对中国而言,这既非绝对的利好,也非全然的坏消息,而是一场需要运用战略耐心和体系韧性来应对的局面。答案不会立竿见影,但该准备的筹码,从现在就应开始积累。
发布于:天津市